使命

一則故事,他的其中一段是這麼說的:
外子開車時,若遇上紅燈或塞車,他經常會關掉引擎。看到外子這種舉動,我也曾不解地問道︰車子的引擎開開關關的很容易損壞,你為甚麼要這樣做?外子以一貫溫柔的語調對我說︰引擎不關掉,排出那麼多廢氣,會污染空氣的﹔引擎的問題不是甚麼大事。』


是發生在瑞士的一個真實故事。瑞士,有著世界公園的美稱,看了這篇故事,我想這絕不偶然。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:我們的自然科學教育到底應該教些什麼?


一則報導,他的其中一段是這麼寫的:
一項全球統計亦表明,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的「幸福指數」是全球最高的......。不丹對於幸福的定義不同於其他國家,這個「幸福指數」包括四項基本內容:環境保護、文化推廣、經濟發展和良政


們是怎麼做到的?不丹,GDP世界排名第168,憑什麼是世界最幸福的人!這也絕不是僥倖。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:我們的自然科學教育到底應該教些什麼?


一個演講,他的其中一句是這麼說的:
我現在不敢出去曬太陽,因為臭氧層有破洞。我害怕呼吸空氣,因為我不知道裡面有什麼化學成分。我曾經和爸爸一起在溫哥華釣魚,直到幾年前我們發現魚都得了癌症。現在我們每天都能聽到動物和植物滅絕的消息——它們再也回不來了。


個演講是出自於一個13歲的小女孩之口,她在聯合國的一席話震撼全世界。我們是怎麼搞的?被一個13歲的小女孩說得啞口無言.......。沒得看了、不忍看了、無法看了,只能想想自己:我們的自然科學教育到底應該教些什麼?


論是什麼版本的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,在六年級最後一冊的最後一個單元,內容一定是有關於永續、生態或環保。把這些內容放在六年級畢業前夕,不是因為:要畢業了,內容放簡單一點(雖然這個單元考試時不論怎麼出都很簡單),而是因為他太難了,難到就算考試考100分也是「做不到」(書上所要求)。


必須是:生活經驗夠多了,能體會老師所說;學的知識夠多了,能應用所學的;夠有智慧了,能明辨是非善惡,才能「做得到」。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,事實是:
你們不能讓鮭魚回到已經乾涸的河流.......(瑟玟‧鈴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峰會的演講)


此,我們對於自然教學的使命,與其說是使命,不如說是一個卑微的願望:


在畢業前,學生走在路上,看到垃圾會主動地撿起來。



關連結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